(家譜國際訊)昨天對寧波余家人來說是個大日子——余氏宗親聯(lián)誼會在余隘祠堂舉行,來自奉化余家壩、慈溪橋頭、東錢湖梅湖等寧波余氏主要聚居地的200多名余家人云集于此,尋根謁祖、聯(lián)誼交流。
余氏宗祠
梅湖余氏與小展岙余氏淵源頗深
余艇是東錢湖梅湖人。他告訴記者,原先村里有個梅湖祠堂,可惜上世紀80年代被毀,“但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仍然記得祠聯(lián):‘一門三及第,六部四尚書;昌國家聲遠,梅湖世澤長’”。
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我們的族譜曾經(jīng)遺失,后來被寧波人余君方收藏。”余艇介紹說,從這本《梅湖余氏宗譜》中,可以一窺梅湖余氏的發(fā)展脈絡(luò)。
據(jù)《梅湖余氏宗譜》記載,洪武初年,“獨支五妹公遷入梅湖”。“余五妹東錢湖梅湖始祖,也是南宋尚書余天任之直系后裔。”余艇說,梅湖余氏宗譜上的堂名是“四本堂”,即“讀書,起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
族人在了解歷史
事實上,這樣的祖訓也同樣出現(xiàn)在定海小展岙的余氏族譜上。來自小展岙的余本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前他們那里一直有傳“小展岙出閣老”,后來才搞清楚“不是閣老,而是尚書”。這個尚書就是余天錫,也就是余天任的哥哥。《宋史》上有記載:“余天錫,以觀文殿學士致仕(正常退休),弟天任為兵部尚書。”“我們的祠堂至今還掛著余天錫太公的畫像呢。”余本村說。
余艇和余本村聊了一會兒,轉(zhuǎn)頭告訴記者,其實他一直有個心愿,“史料上說,余天錫和余天任曾在家鄉(xiāng)建大余橋、小余橋,我想去小展岙一帶走走,尋找祖輩留下來的痕跡。”
上余余家人昨天解開了一個謎團
象山上余村有余姓人700余人。66歲的余光榮告訴記者,他第一次見族譜是在1968年,“當時‘破四舊’,族譜要被燒掉,我看是個好東西,就偷偷地拿了回來。”如今,“這本族譜一直保存在族長手中。”
一本珍藏多年的奉化余家壩余氏宗譜吸引了余家人
余光榮說,族譜里有這么一句話,“伏祖太公從寧波余家壩遷至象山。”至于這個伏祖太公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又是什么時候遷入象山的,都不得而知。而困擾余光榮的還有一個問題:“族譜上這個寧波余家壩是不是就是現(xiàn)在的奉化余家壩?”
昨天的余氏宗親聯(lián)誼會上,這個問題終于有了答案。據(jù)研究寧波地區(qū)余氏族譜多年的余君方證實,“確實是奉化余家壩”。
而讓余光榮興奮不已的是,奉化余家壩的余家人昨天還搬來了族譜,“我得好好翻翻,看看還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線索。”(希希整理)
來源:中國寧波網(wǎng) 2012年03月25日 (家譜信息化聯(lián)系人微信:47883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