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老生“余派”創始人余叔巖乃京劇泰斗余三勝之孫余紫云之子,在他的主要弟子中除吳彥衡改演武生外,藝業皆工穩,各具有不同的特色。
余叔巖
余叔巖的學生中,成就最高者為孟小冬,行腔吐字、舉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具備,于規矩中顯出功力,有清醇雅淡的韻味。其《搜孤救孤》、《失街亭·空城計·斬馬稷》、《捉放曹》、《奇冤案》、《洪羊洞》、《法門寺》、《黃金臺》、《御碑亭》、《武家坡》等劇皆出色。
青年孟小冬
余叔巖生于北京。譜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與巖通,巌字筆畫太多,所以常用“巖”代替。余叔巖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他的代表作品:《搜孤救孤》、《王佐斷臂》、《戰太平》《空城計》
舞臺上的余叔巖
余叔巖幼從吳聯奎學京劇老生戲,辛亥革命后拜譚鑫培為師,譚授其《太平橋》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認真鉆研京劇老生藝術,多方虛心求教。姚增祿、李順亭、錢金福、王長林、田桐秋、陳德霖、鮑吉祥等人,都是他請益的良師。王榮山、貫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藝術的益友。業余譚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陳彥衡,在唱念方面對他幫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紹李佩卿做他的琴師。
孟小冬像
1935年曾有人介紹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巖為師,被余一口回絕。介紹人走后,余對身旁的朋友說:“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費心力。”朋友問:“當今之世,誰比較好呢?”余叔巖回答說:“目前內外行中,接近我的戲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經過漫長的等待,幾經周折,孟小冬終于夙愿得償。
余叔巖傳的封面
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巖為師,成為余叔巖的關門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這時的余叔巖體弱多病,早已息影舞臺,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顧周到;請問藝事,敬業執著,余叔巖自然也傾囊相授,一招一式務求完美。孟小冬的藝術在拜余之后較之拜余之前有了質的飛躍,能與當時京劇老生翹楚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相頡頏,譽滿全國,被尊稱為“冬皇”。
有人這樣評價說:“(孟小冬)自拜叔巖,則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無間。前后五年,學了數十出戲,是余派唯一得到衣缽真傳的人。……假若余派的東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藝,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夠資格的研究生。名貴則名貴極矣,然大好藝術不能廣傳,總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一九四三年,余叔巖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師,她的挽聯寫道:清方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韻;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
孟小冬和馬連民
余叔巖幼時用“小小余三勝”藝名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戲院,紅極一時,變聲后回北京休養,后因病倒倉回京,得其岳父陳德霖之助,向錢金福、王長林等學把子和武功,由姚增祿授其昆曲戲《石秀探莊》等。同時向陳彥衡、愛新覺羅·溥侗(紅豆館主)、王君直等人學譚派唱腔。在此期間他用心觀摩譚鑫培的演出,凡與譚氏合作過的鼓師、琴師乃至檢場人、龍套,他都一一虛心請教,技藝大進。并參加春陽友會票社,多方學習,用功不懈。1918年后,嗓音恢復,以叔巖之名重返舞臺。他充分發揮其學譚心得和本身特長,上演大量老生劇目,文武昆亂不擋,一舉成名,與楊小樓、梅蘭芳在當時京劇界鼎立而三,并稱“三大賢”,代表了20世紀20至30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藝術水平。(家譜國際整理)
家譜信息化聯系人微信:478830465
聲明:轉載請注明源自家譜國際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