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雍熙三年初,雄州知州賀令圖及他的父親岳州刺史賀懷及文思薛繼昭向宋太宗趙匡義建議北伐,趙匡義決定親自率軍攻打遼國。
雍熙三年初,雄州知州賀令圖及他的父親岳州刺史賀懷及文思薛繼昭向宋太宗趙匡義建議北伐,趙匡義決定親自率軍攻打遼國。在趙匡義作出決定之前,史上記載有一件事:正月十一晚上子時,北方有一團紅色氣團猶如城墻,到天亮還沒有消散。不知道史上為什么記述它,是為了說明北方的防御好比銅墻鐵壁還是說北方有赤氣繚繞,這是上天在指示進軍北方?要是學玄學的人一定會那這個記述說事,因為在關鍵事件出現這么一個征兆,一定有其中的玄機。我說不清楚,也不想去深究這件事。宋太宗還真的要決定御駕親征,在參知政事李至的勸說下,趙匡義放棄了親征的想法,從事后的記載來看,趙匡義親征也許最后的結果更好一些,但是李至對北方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是準確的,如果前方的將領領會了李至的建議,這場仗應該算是一個大勝仗。
正月二十一日宋軍北伐,宋太宗以大將曹彬為幽州道行營馬步水陸都部署,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米信(書法家米芾的先祖)為西北道都部署,杜彥圭為副都部署從雄州出發,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從飛狐出發。二月十三日,又任命潘美為云、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從雁門關出發,幾路大軍向北方挺進。
盡管遼國主和太后御駕親征,但是宋軍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兩個月的時間內,潘美攻下寰州、朔州、云州、應州等地,田重進部取得飛狐、靈丘、蔚州等地,曹彬收復新城、固安、涿州,勝利來得太快了,勝利來得太突然了,于是,宋軍的將領們就開始飄飄然了。要知道人家遼兵是皇帝和太后督戰的,將領是耶律休哥和耶律色珍,這兩個人是特別善于謀略的,白天打不過,晚上偷襲;正面打不過,側面虛張聲勢;強壯的打不過,人家專攻老弱病殘的。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是兩樣東西:錢糧和士氣。在士氣方面,北宋大軍在明處,人家在暗處,偷襲就像鬼魅一樣纏繞在宋軍士兵周圍,對士兵的士氣打擊很大;在錢糧方面,由于正面進攻的曹彬大軍看見潘美和田重進的戰功比自己大,并命令士兵攜帶干糧長途奔襲涿州,由于天氣炎熱加上長途奔襲,士兵們糧草又接濟不上,還沒到涿州,曹彬看見以逸待勞的遼國軍隊,連忙下令撤退,可是此時下達這個命令無異于下達了屠宰令,耶律休哥的大軍于是就跟在曹彬的隊伍后面進行屠戮。宋軍退到巨馬河的時候,由于軍心渙散,人馬相互踩踏死傷者無數,一時間河水斷流。僥幸逃過河的人,接著被趕到的耶律休哥大肆屠殺,死者達幾萬人,被遺棄的鎧甲堆積如山。
曹彬失敗之后,宋遼兩軍的氣勢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原本是宋人發起的攻打遼人的戰爭,現在演變為遼人的全線反撲,先是耶律色珍帶領十萬大軍攻擊雄州,雄州知州大敗南逃,接著攻克蔚州、飛狐,盡管潘美率大軍迎戰,最后也先后丟失渾源、應州和寰州。
飛狐戰敗后,潘美和楊業護送云、朔、寰、應四州的老百姓往南撤退。如何撤退的問題在潘美和楊業之間形成了分歧,楊業向潘美建議,先避開遼軍鋒芒,讓宋軍有序漸次撤退,然后在石碣谷對遼軍形成合圍之勢,讓云州、應州和朔州三處的軍民齊心協力擊退遼軍。在對付遼人上楊業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且楊業十分熟悉那一帶的地形,可惜的是,他當時沒有支持者。更可悲的是,宋軍的將領們由于嫉妒或者別的原因,針對楊業的建議就有一個人出來說話了,這個人時任監軍、蔚州刺史,他的名字叫王侁,他譏諷楊業貪生怕死,帶著幾萬精兵竟然不敢跟遼軍作戰,并且懷疑楊業回避遼軍主力的動因,話說到這個份上,楊業好像也沒有退路了,因為,整個軍營之中好像就沒有一個人支持他的主張。
于是,楊業只好帶軍深入朔州,在臨行之前,楊業灑淚對潘美說,我此行必定失利,我會先你們一步而死。并指著陳家谷口對潘美說,你們帶兵在這個地方接應我,如果在這個地方得不到接應,我帶領的軍士將無一生還。沒想到,楊業最后的結局真的跟他預測的一摸一樣。
楊業帶兵阻擊的消息被耶律色珍得知,耶律色珍在半道上設置了伏兵,開始耶律色珍假裝進攻楊業的軍隊,一經交戰,耶律色珍就佯裝失敗,最后楊業深陷耶律色珍的伏擊圈。在楊業被遼軍包圍的時候,王侁帶兵在谷口守望,一直未見楊業軍隊的影子,后來又聽說楊業失敗,王侁便帶軍撤退。楊業在伏擊圈中從中午戰到傍晚,好不容易來到谷口,這時王侁早已撤退到20里外了,見無人接應,楊業嚎啕大哭,只好帶領兵士拼死作戰,身上負傷十幾處,楊業的兒子楊延玉陣亡,看到手下只剩一百多人,楊業看到局面已經無法挽回,讓手下的兄弟們各自逃命,部眾被楊業的勇猛感動,最后楊業的手下無一生還,楊業被活捉,被俘后楊業絕食三天而死。
楊無敵雖然勇猛有智謀,最后竟然因為同仁的嫉妒而喪命,這是天道對英雄的不公!聽說楊業的死訊,趙匡義特別悲痛,將主帥潘美連降三級,將王侁消除官職,發配到金州。
這個被連降三級的主帥潘美就是楊家將故事里面的潘仁美,在楊業之死的過程中,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個潘美真的像楊家將演義里面說的那么壞嗎?他與楊業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家譜國際聯系人微信:478830465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家譜國際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