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漢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
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宗祠祭典代表著漢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
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蘊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
1. 家族里各房子孫有辦婚、喪、壽、禮等事,族親們便利用這寬敞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
2. 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接受處罰,甚至驅逐出祠,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 祠堂還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族人們在這里舉行宴請賓客等文化娛樂和社交應酬活動;
4. 大家族的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里讀書求學。正因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當講究的。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質量也更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也就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決條件。
祠堂多數會有堂號,堂號由族長選定,請族人或外姓高手書丹,制成金字匾額高掛正廳,兩側附掛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楹聯。祠堂匾額的內容、規格和數量都是全家族的榮耀。
堂內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門前還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以彰顯資本并激勵后輩繼承和發展。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一覺何處覓”家譜國際對譜牒、祠堂文化有深度了解的專家有數十位,更有研發多年的修譜軟件“修譜王”、手機APP“認親App”、專屬姓氏網站......
聲明:家譜國際整理編輯
家譜信息化聯系人微信:18256009432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國防藝術區南6排6號 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區馬鞍山路與南二環路交口(葛大店)加僑國際廣場B-1301
聯系電話: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玉博園許愿樹旁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564-735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