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歷史
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一覺何處覓”家譜國際對譜牒、祠堂文化有深度了解的專家有數十位,更有研發多年的修譜軟件“修譜王”、手機APP“認親App”、專屬姓氏網站......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后,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于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于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么樣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乏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于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余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制造了人為障礙。不過,盡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于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聲明:家譜國際整理編輯
家譜信息化聯系人微信:18256009432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國防藝術區南6排6號 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區馬鞍山路與南二環路交口(葛大店)加僑國際廣場B-1301
聯系電話: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玉博園許愿樹旁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564-735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