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譜由來悠久,在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同時,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了家譜的雛形。幾千年來,中國人編修家譜從未間斷,可謂民間浩浩蕩蕩的傳統文化工程。編修家譜同其他著述不同,編修家譜是同宗共祖的血親集團集體參與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
家譜的生命力極強,歷代官方對家譜的編修均不公開支持。然而民間百姓,秘密地、頑強地、連續地編修家譜,以延續本家族的世襲血脈。即使戰爭年代的兵燹,慌亂歲月的“運動”,也能使譜書保存下來傳世接續,其精神可歌可泣。家譜國際在一篇報道中寫道,家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需要大眾家庭去繼承和發揚的非物質文化。
遠不及論,中國當代家譜文化,被官方凍結定為“封、資、修”產物,打入“地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方陸續解凍。1997年,上海圖書館成立了譜牒研究中心,北京國家圖書館成立了家譜收藏中心。1998年7月10日《光明日報》刊登了題為“重視開發譜牒資源,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的文章,為家譜文化的解凍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5月8日至12日中國家譜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家譜文化得以解凍。2016年,北京家譜國際公司成立,掀起了互聯網修家譜的熱潮。今年元旦剛過,國家提出振興傳統文化,更加鼓舞了百姓修家譜的熱情。
古時候,家族無譜被人笑為“寒族”,趕考赴仕家無譜者為人所歧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形成中國人的封建觀念。家譜入譜者均為男性,延續至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家譜的編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女孩入新譜,做譜主已經成為現實,而且興盛起來。
歷史發展到今天,社會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展,但是國人的家譜文化思想還依然是停留在封建思想里,他們在思想依然是:在編修家譜時,男子才是傳后人,女性不能繼香火。在這樣頑固的思想下,中國出現多少重男輕女的悲劇。在計劃生育的條件下,現在每個家庭只能生育一至兩個孩子,一個統計數據說十幾年之后中的將幾千萬的男性找不配偶,因為男女比例失調。
破除這種“男子繼香火、女子是無后”的觀念就必須要從女性也可入家譜開始,通過女性入家譜,形成“女兒也傳后人”的社會共識,破除國人的女子不給傳種接代的思維定式,通過形成在家譜上的女男平等來突出現代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男女平等,使全社會中那些封建思想嚴重的人不再以“生男為榮,生女為恥”。從而使目前中的億萬的獨生子女家庭不受家譜文化的困擾,更好的建設和諧社會。
聲明:來源于網絡 家譜國際整理編輯
家譜信息化聯系人微信:18715002621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國防藝術區南6排6號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10-57110981
公司地址:合肥市包河區馬鞍山路與南二環路交口(葛大店)加僑國際廣場B-1301
聯系電話:0551-85205687
公司地址: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玉博園許愿樹旁家譜國際
聯系電話:0564-7357882